体育场馆的发展背景
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发展趋势
体育建筑和体育人口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我国体育场馆人均面积相比发达国家而言偏少,这体现了大众体育发展不良,体育人口比重过低,亟待发展。
大中型城市体育中心发展的潜在动因 :
◾ 国家政策改变的引导
◾ 城镇化新区发展的需求
◾ 因借大事件(大型赛事活动)的契机
呈现三大趋势:
◾ 场馆专业化和职业化共存共进
◾ 健身娱乐服务型和竞技表演型共同发展壮大
◾ 舒适性、安全性和节能环保
有两大表现:
从计划经济的标准化场馆到市场经济的特色化定位;
定位准确 —— 比赛功能的分离化和比赛场所的专业化;
规模适度 —— 充分考虑大众需要方向。
从“赛事建设”的高额投入到“以人为本”的理性调控:
城市场馆规划向市民方便使用的地域集中;
合理控制投资、准确定位;
国内大中城市体育场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建设方面:
◾主要是针对赛事而建,对赛后考虑薄弱
◾过分追求建筑形象,过度强调形象的“神圣性”、“象征性”
◾技术选择不合理,急功近利,投资巨大
赛后运营与管理方面:
◾产权的多样化矛盾
◾管理模式多样化、体制混乱
◾赛后使用率低,维修率高
2013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门出台《关于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大型体育场馆普遍存在建成后运营体制和机制不适应、运营效能不佳、服务能力不强、利用水平不高、配套政策不健全、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
如今,我国的体育场馆建设、体育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大型体育场馆规划建设更加科学
◾功能设计更加合理
◾运营能力明显加强
◾使用效率大幅提高
◾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基于运营策略的体育场馆规划设计要点
核心原则、需求条件、实现途径、影响因素
促进城市有效发展是公共体育建筑策划贯穿始终的核心原则。
公共体育建筑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发挥推动城市发展作用是有条件的,包括:体育相关功能丰富、其它商业服务设施协同、相关政策扶持、场馆的运营管理能力。
实现公共体育建筑推动城市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则是将公共体育建筑作为城区综合发展计划的一部分,并尽量实现服务行业、体育娱乐服务区充分集聚,以达到推动城市发展的目的。
我国体育建筑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体育运动发展、体育体制改革、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绿色节能环保。
大中型城市体育中心的设计策略
规划设计——有利赛事,方便市民
功能设计——去赛事化、内容特色化、功能复合化
◾功能设定弱赛事化、侧重赛后运营
◾场馆内容设定宜特色化,以打造地域体育文化
◾注重功能的复合化设计,实现多级并用和一馆多用,如单纯体育设施的组合、体育公园的组合、会展体育中心的组合、体育综合体的组合。
面对这种发展趋势, 结合项目的现实需求,顺应趋势或者领先于趋势,对体育场馆的定位、功能计划和技术特点等方面做出相应的部署,达至体育场馆建设的前瞻性,实现使用上的可持续性。
|